【小位奇葩问】第22期:外资高管频频跳槽民企,除了"高薪"还因为什么?
从运营到研发,越来越多的跨国化妆品集团高级人才宣布加入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
5月9日起,前欧莱雅中国区副总裁张耀东,将正式加入国内护肤品牌阿芙精油并出任总裁,统领阿芙线上、线下两大业务模块。某业内人士透露,另有本土化妆品企业主1000万/年高薪聘请张耀东,但其最终决定加入阿芙,分析报导很多,这里不做详解。虽尚不知真假,但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不少宝洁、联合利华、资生堂、欧莱雅的各领域外资人才离职,加入本土企业。比如:
15年7月宝洁大中华区美尚事业总裁熊青云高调离职,随后加入京东。同月,前资生堂中国总经理镰田正志离开资生堂加入丸美,担任丸美首席运营官一职。15年8月,珀莱雅宣布原雪花秀、兰芝首席科研专家金汉坤正式加盟珀莱雅。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民企给出的待遇更高。但除了“高薪”,这个中原因也得一探究竟。中国化妆品品牌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推动了市场的繁荣。他们极可能在未来跻身为国际品牌,占据一席之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外资日化占据中国护肤与化妆品市场绝对控制地位,本土日化企业此前的短板在研发和资金等方面。但现在中国市场的产业链布局日渐完善、国际化,本土日化公司科研突破、品牌重塑、特色定位、营销求变,使得本土企业竞争实力的整体增强,不少本土品牌今年来开始崭露头角。外企高管跳槽民企事迹,现在己是平凡事,因为很多民企通过十年,二十年的发展,現在从平台、综合实力已经具备了一定吸引力,这也可让人才有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这是一种好现象。最近联合利华,強生,也有骨干人才到我们公司。这是好现象,证明名企有吸引力了。近年来宝洁等外资品牌业绩和市场份额的下降,以及全球与中国区的调整计划使得许多职业经理人有了新的打算,他们下一站职场阵地或是本土日化企业,或是本土互联网企业等,这些企业更具活力。说明现在中国化妆品的本土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了,也具备了基本的国际化视野。丹姿集团便有三四位高管就是从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做到副总裁级来到丹姿的。中国本土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已占有一定市场地位。部分本土企业在经过野蛮发展的阶段后,已经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而一旦本土企业有了精细化管理的诉求,那本土企业借力发展,大批招募外资高管人才的趋势就不言而喻。主要是国内老板对于这些外资高层的需求不一样,有些是基于规范管理的需要,有些是基于企业上市所需。说明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渴望另一个方面过往近二十年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借助外企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全球化的视野。
外企的高管不仅能带给本土企业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化的思维,而且外企高管在团队管理的经验方面上远优于本土企业,具备非常强的技巧,思维敏锐,而且新的思路和管理能够帮助解决本土企业的发展瓶颈。中国品牌崛起是大趋势,迅速成长的民族品牌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外企架构完整,体系健全,有很深的底蕴,是很好的学习和成长平台。但也因为其大,个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受限,不容易体现个人成就。民企在到了一定体量和发展阶段后,需要有更多规模企业经验和深度的人来帮助提高,也有能力提供一个发展和成就的平台。这是我认为的主因。以前叫现象级,很快会成为常态,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梦想与价值的愿望,而这一切最后依托于平台。这种现象说明国内品牌正在崛起,品牌在发展当中有很多操作系统流程需要完善,这样从平台上将会提供更多机会及机遇,更能体现个人能力及价值感。外资高管是大虎,民企应该给他们布置好翼,不要让他们做困兽。这是民族企业更新观念的机会,应该好好利用好国际人才回流的机会,提升本土企业的观念。民族品牌确实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尤其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但民企管理者的狭隘会让很多外企人才变成困兽。从这个角度去讲,不踏实培养人才,单靠高薪不仅挖不到忠诚的合作者,同时会伤害原有的体系,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但少之甚少。所以这个现象好坏参半,需要合作双方有足够的耐心、胸怀、信心。无论商业如何进化,最终都会越来越好,一起期待。民企处于放弃身边的人才,迷信远方的大师的阶段。身边的人才和远方的大师都需要懂得合作,才能带今天困境中的企业主腾飞。中国化妆品发展到了一个阶段的时候,对外企人才的吸引力和需求都到了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程度。但外企人才与民企的融合其实很困难,在企业刚发展的阶段,能真正发挥作用的营销管理人才凤毛麟角。首先,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蜜月期已经终结了,中国经济迎来了新时代。当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给国际巨头很多“超国民待遇”,也就是各地政府给予了外企超过本土企业的优惠政策。加上国际巨头确实在市场、管理、品牌运作上大幅领先,使得国际品牌在中国大赚特赚。经过30余年的努力,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差距越来越小,我认为2015年就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的转折年,是优秀本土品牌在营收规模、整体实力上与国际品牌真正开始分庭抗礼的第一年,2015年百雀羚、自然堂、欧诗漫等回款已经开始超越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但品牌回款。这时,相比灵活快速应变的本土品牌,家大业大的国际巨头反而受制于传统而复杂的跨过决策机制,职业经理人、高管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小,天花板效应日趋明显。所以才会从2015开始,中国化妆品行业出现外企人才频繁跳槽本土品牌的现象。另外,我觉得中国品牌的崛起之路才刚刚开始,特别是在拥抱移动互联网、社群等新经济的探索和创新方面,民族品牌已经占得先机,前路看好,且行且努力。早些年前,外资企业在中国化妆品市场拥有绝对控制地位,但现如今以伽蓝、百雀羚、相宜本草等品牌的本土企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市场的产业链布局正在不断完善。正如夏天所说,外企的蜜月期已过,本土企业的春天到来。若研发或管理不足,那就吸纳人才,简单粗暴也好,彬彬有礼也好,企业与人才都需要交心地融合。
验证您的手机号码
即可无限制查看聚美丽文章全文